2008-11-06

儘管如此 我沒做過 それでも ボクは やってない

儘管如此 我沒做過

大聲否認有猥褻OL的中年男子, 在警局 心虛 下跪, 交了五萬日圓離開。平行帶入男主角的事件, 車站站員小心翼翼的態度, 陌生男子的不軌意圖, 無視女證人說詞的門倏的一聲關起, 說明了整部片重點放大的社會主體成見—性騷擾犯可惡至極, 沒有辯解於地

故事主軸以冤罪的立場發展, 受害者指錯主角為痴漢後, 電車站員、警察、檢察官、律師、受害者皆以有罪的先覺檢視主角, 並搭配各種嚴格強勢對待嫌疑犯的情節, 讓主角的冤罪印象及觀眾的不滿拉升, 其中穿插律師、抵抗冤罪的男子、無罪定論論點的法官、現場還原影帶的拍攝等事件, 點起可能澄清汙點的亮光, 最後事件趨勢走向希望, 但以成見定罪的失望收盤。劇情巧妙的在失望 | 希望間反覆切換, 牽引著觀眾的情緒。

基本上是可以想像的劇情, 不過, 導演置入了一個挑戰觀眾認知的橋段, 讓我印象深刻:整部片的走勢為主角是無罪的, 在呈現事件發生時的畫面都是以此事實敘述, 然而, 在被害者訴說事件發生時, 一段僅僅10秒左右, 主角摸了受害者臀部的畫面, 竟讓我生出了一大朵”所以主角在說謊”的問號, 至此, 自信正義 / 正確判斷的信念輕易的受到動搖, 抱著這份懷疑直到影片結束。這份懷疑像是第二位法官先入為主的態度的縮影, 驚覺即使看清了事件原貌, 仍然抵不過成見的力量, 更何況天天面對犯罪者的評判者。導演這一步走得力道十足。

或許(現在我都還在懷疑…), 主角沒有猥褻行為, 受害者真的被性騷擾, 而色狼另有他人, 兩者都說出了事實, 只是審判沒有重塑出事實的原貌罷了。在不知道真實狀況的情形下, 只有高度的懷疑嫌犯才能確保捍衛受害者的權利, 因此求證的方向就偏離了事實, 往定罪的方向傾斜, 加上媒體的判罪行為及各種層出不窮的犯罪情節, 一面倒的成見自然產生, 接著就是不斷的循環了。

沒有留言: